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校庆丛书 | 王亚南与陈景润——《王亚南传》采访手记(六)

林 间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22-09-23


       
王亚南与陈景润《王亚南传》采访手记(六)

                        


     1978年春天,正是中国大地拨乱反正、万象更新之际,著名作家徐迟的长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第1期发表, 随后《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予以全文转载,迅即在全国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人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大街小巷传颂着陈景润在逆境中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也传颂着曾给予陈景润关怀与爱护的厦门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的事迹……



《人民文学》刊发的《哥德巴赫猜想》


      时隔40年,2019年8月,我从厦门飞赴北京,专程前往解放军309医院,探访陈景润的夫人由昆,了解王亚南当年发现和关怀陈景润、使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后成为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的传奇经历。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厦大读书时,校园里正流传着陈景润和由昆感人的恋爱故事,男女同学们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如今,我终于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女主角:高挑的个子,修长的身材,白皙的皮肤,亲切的笑容,这是由昆给我的第一印象。


      由昆曾担任解放军309医院放射科主任多年,如今虽然已过了退休年龄,却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虽然饱经岁月沧桑,她依然风采不减当年,处处都保持着一位女军医的涵养和风度,处处都透出一股女军人的敏捷与干练。


    

由昆接受采访后与作者合影


      提起王亚南老校长,由昆饱含深情地说:“没有王校长,就没有陈景润。”在婚后和陈景润的朝夕相处中,她没有少听陈先生提起他的老校长;在和陈景润一起外出参加的为数不多的活动中,她也能处处感受到陈先生对王校长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时光的列车把人们拉回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厦门大学。1950年7月,王亚南从北京南下厦门,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厦门大学首任校长;同年秋天,高中尚未毕业的陈景润也以“同等学力”的资格,考进了厦门大学,成为数理系一年级的学生。


      早在读高中时,陈景润就开始涉猎大学的微积分课程;进入大学后,他更加如饥似渴地用功读书。海上花园鼓浪屿近在咫尺,他一次都没去过;每逢周末学校放电影,门票只需5分钱,他也一次都没看过。身体瘦弱的他,经常患有小毛病,但由于害怕看病耽搁时间,即使生病了他也不上医院,最多是躺在床上静养。


      在同学眼里,陈景润是一个读书刻苦、生活节俭的学生,也是一个只知埋头苦学、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同窗;是一个嗜书如命、经常半夜还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的舍友,也是一个性格孤僻、既不修边幅、也很少交朋友的“怪人”。一有闲暇时间,他都会拿着纸和笔去图书馆演算习题,独自在数学的王国里遨游。


      1951年3月,由于朝鲜战争爆发、两岸关系紧张,学校决定将理学院和工学院搬迁到闽西山区办学。在龙岩白土镇,陈景润和同学们一起住在乐怡堂(张姓宗祠)。他依然只知读书,不问世事;也依然谨小慎微,沉默寡言。没想到,他与法籍外教沙鹏却十分投缘,两人不仅常在一起讨论数论问题,也常在一起散步。


      当时理学院的学生不多,陈景润的同班同学只有4个。因此,当王亚南校长到理学院检查教学工作时,听到老师、同学们的反映,使他对这位学习十分刻苦而生活有些杂乱无章的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亚南(右)在指导学生


      1953年,由于国家急需人才,刚读完三年级的陈景润和他的同学们全部提前毕业,奔赴百废待兴的各条战线,陈景润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然而,天性不善言辞、活泼不足、木讷有余的他,一站到讲台上便十分紧张,以至语无伦次。学生和家长们把意见反映到学校,领导便把他从讲台上撤换下来,让他只负责改作业。原先身体就不好的他受此打击,身体更差了。后来学校干脆让他停职回乡养病,实际上等于辞退了他。


      回到福州后,陈景润没了工资,生活无着。迫于无奈,他只好靠摆小摊过日子。王亚南校长得知陈景润的窘境后,便伸出援手,让陈景润回母校工作,并把他安排在数学系资料室,让他能够有时间钻研他的高深学问。


      这不但解决了陈景润的生活问题,而且还能使他随时可以阅读外文书籍和杂志,因此他非常满意这份工作。后来系里又让他担任助教,使他能专心研究数论。王亚南对数学系负责人说:“陈景润非常用功,这是很大的优点,对这样的青年,应该特别关心。”


      正是在王亚南校长的关怀下,陈景润如鱼得水,并开始崭露头角。1956年初,他写出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改进了华罗庚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研究结果。论文辗转寄给华罗庚后,得到了充分肯定。同年8月,陈景润在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上宣读了这篇论文,引起人们的关注,《人民日报》还专门为此发了消息、做了报道。


1956年陈景润提交的科研计划表


      1957年9月,华罗庚力荐陈景润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以便使他更好地发挥作用。数学所主动与厦大协商,王亚南校长和厦大党委不为厦大局部利益所囿,而是唯贤是举,坚决支持,认为这样更有利于陈景润的成长和提高,对我国数学科研更有好处。


      不久,陈景润正式调到北京,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他更加勤奋努力地工作,终于向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颗“皇冠上的明珠”迈出了一大步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达到的成就(简称“1+2”),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他发表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同行称为“陈氏定理”。


      1978年3月,陈景润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他不仅与王元、潘承洞教授共同获得了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而且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邓小平曾说,像(陈景润)这样一些世界上公认有水平的人,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了。


      熟悉陈景润的人都称王亚南对陈景润有“知遇之恩”,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更是把王亚南誉为“一个懂得人的价值的经济学家”。当年在陈景润身处窘境时,正是王亚南的关怀和帮助,使他得以调回厦大,并有了施展身手的舞台。因此,他对王亚南校长始终充满了感激之情。


      1981年4月,厦门大学举行建校六十周年校庆活动,陈景润应邀回到母校。他心里挂念着当年培养他的老师们,也挂念着年过七旬的王亚南夫人李文泉。抵达厦门的第二天,他就坐船去鼓浪屿探望王师母。一进门他便紧紧握着王师母的双手,深情地说:“我非常想念王校长,非常感激王校长对我的培养和教育。” 他恭恭敬敬地站在王校长的遗像前,和王师母一起回忆在厦大度过的那些难忘的时光……


1981年4月,陈景润(中)回母校参加校庆60周年庆祝大会

   

     王亚南是如何慧眼识才,在陈景润“落魄”之际把他调回母校工作的?社会上有诸多不同版本的说法,我为此向由昆求证。由昆认为,以陈景润的个性,说王亚南校长到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时,陈景润去代表团驻地向王校长“诉苦”的可能性不大,也从未听陈先生说起过;而说王亚南到福州开会时,在街头“偶遇”摆小书摊的陈景润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那么,王亚南究竟是怎么发现陈景润的呢?原来,1955年春天,福建省召开统战工作会议,陈景润的大哥陈景桐恰好被抽调去搞会务。会议报到时,他见到了前来参加会议的王亚南,于是择机向王校长诉说了弟弟毕业后的遭遇和当前的困境。


当时在福建省外贸部门工作的陈景桐,解放前曾在厦大读过书,自然也知道王亚南。他和陈景润的性格完全不同:陈景润性格木讷,沉默寡言,而他性格开朗,能说会道;陈景润穿着朴素,不善交际,而他总是西装革履,并且善于交际。


陈景润的大哥陈景桐(时为厦大学生)

   

     听完陈景桐的讲述,王亚南记起了数理系那个戴着断腿眼镜的学生,对陈景润目前的处境也深表同情,当即表示要想办法给予帮助。回校后,他和校党委负责同志商量,让陈景润回厦大做资料员,不能让他摆书摊了,这样浪费人才。此后,学校特地派人到福州了解陈景润的具体情况,最终把陈景润调回了厦大。


     我和由昆都比较认同这一说法。为了进一步确证,由昆拿起身边的手机,连线正在福州的陈景润的妹妹陈景欣。护士出身的陈景欣虽已年过七旬、退休在家,记忆力却还不错。她回忆说,当时自己正在上小学、临近毕业,厦大特地派人到福州白鹤巷家中,了解陈景润的生活状况,顺便去看了他摆的小书摊。陈景欣感激地说,厦大对景润哥哥太好了,如果当时厦大没有把他要回去,就没有他后来出息、成才的那一天!


      确实,陈景润回厦大,对他后来攀登数学高峰是有重大意义的。王亚南当时是否就看出陈景润将来可能大有成就、就意识到他有朝一日会登上世界科学的殿堂,方才予以援手呢?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说,正是出于对人的普遍关心和对人才的爱护,出于对人才大胆使用而不求全责备,出于一个大学校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促使他这样做的。否则,十个、八个陈景润都可能被埋没。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热情讴歌了陈景润在攀登科学高峰中的顽强意志和苦战精神,展示了陈景润对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这一著名世界难题的卓越贡献,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1978年3月,来自浙江象山群岛一个偏僻渔村的下乡知识青年陈纯走进了厦门大学数学系。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当年在填报志愿时,正是受《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而坚持要报考陈景润所读的母校、母系——厦门大学数学系,并最终如愿以偿。


     2015年,时任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的陈纯因在计算机领域的杰出贡献,尤其是在研制“计算机丝绸印染花样设计分色处理及制版自动化系统”并广泛应用于印染纺织行业方面的卓越成就,而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业界将其在该领域的贡献与王选的激光照排系统相提并论,并将他誉为“王选第二”。


      2019年10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纯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讲解,并谈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中央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推进区块链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决定迅即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厦门大学在9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尤其是以王亚南和陈景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代厦大学子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陈纯院士正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我们能不为王亚南、陈景润、陈纯等一代代优秀的厦大人而欢呼和高兴,能不为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吗?


扩展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